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面向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到底怎么“加”?
专家简介邹德宝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
编者按
2024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是“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这正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擅长的领域。面向新质生产力,如何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形成合力,通过深度融合前沿技术和传统行业,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我们需要“加”什么,怎么“加”?本期《锦观智库》采访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为读者详解。
精彩观点
1.“人工智能+”是推动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2.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作用,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底座。
3.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高效的市场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亟须建立一种全面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化驱动机制。
4.建立一个完善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标准体系,重点解决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分类不清晰而导致的标准化难题。
如何赋能新型工业化?
涉及工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突破等5个方面
锦观智库:从“互联网+”到“智能+”,再到“人工智能+”,每一次都会带来产业机遇和发展巨变。这一过程展现的是时代之变、产业之变,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生产关系的逻辑之变。那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从哪些方面力促新型工业化发展?
邹德宝:“人工智能+”是推动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任务,要继续以发展实体经济为核心,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创新求变为驱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间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将在工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突破、产业链和创新链完善、生态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培育5个方面,赋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工业结构。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集聚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和大模型等技术推进工业结构向着高端、科技密集型和高附加值数字化转型升级。继续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提升,不断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具有产业技术基础强、服务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中心。
二是不断突破技术创新。始终坚持“人工智能+”发展理念。逐步通过人工智能通用核心技术的运用,将人工智能的创新优势运用到装备制造领域,不断推进以人工智能带动下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利用技术资本、激励制度等各种工业创新因素,逐步替代传统生产要素,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向着产业下游扩展,从而提高资本规模和整体生产力。
三是不断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继续强化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以产业链为核心,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细分领域不断完善和扩展,促进优势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着重培育龙头企业,围绕重点行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从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改进供给等方面入手,持续扩大和加强弱势行业,逐步实现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普遍发展的局面。
四是不断构建新型工业化生态体系。大力吸引和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企业和战略新兴企业,支持建立与制造业相关的制造网络,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在一起,以先进制造为引领,建立以先进制造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系统。以先进制造业的关键行业为核心,持续培育一大批支柱企业,特别是要支持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着重发展特色鲜明的优势工业,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互补优势的新型发展模式。
五是加快培育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鼓励国家和省级重点工业工程在国家级示范区集聚,以促进智能技术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要在产业集聚区内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提高新兴(3.080, -0.01, -0.32%)工业领域龙头企业的引领地位。依靠城市的服务功能,将更多企业、技术和人才资源汇聚在一起,以示范基地为核心,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实现各个产业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何夯实技术底座?
建立核心技术领先地位、构建融合发展创新体系以及畅通双向赋能发展新渠道
锦观智库: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作用,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全面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底座。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邹德宝:首先,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通用核心技术领先地位。推动机器学习、知识地图和类脑智能等代表性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的研发设计;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和多模态感知等方面取得颠覆性的科研成果。
其次,要努力构建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在夯实人工智能关键通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数字化融合”。需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关键通用技术的核心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系统性创新水平。同时,努力弥补人工智能与新型产业化领域创新体系的连接缺口,逐步建立面向未来、高度开放且协调统一的应用系统,形成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主体,以人工智能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
再次,要建立畅通的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双向赋能发展的新渠道。努力夯实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机器视觉、生物特征识别和人机交互等关键领域技术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进一步融合创新,需要通过提高人工智能技术通用化水平,降低新型工业化生产准入门槛、去除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相互转移的技术壁垒,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向新型工业化赋能应用转移。
如何构建需求拉动机制?
驱动新兴产业需求、完善相关支持体系以及加速数字化转型
锦观智库:如何构建高效的市场需求,以此来驱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
邹德宝: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高效的市场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亟须建立一种全面的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产业化驱动机制。首先,我们可以依据新兴产业的需求来推动智能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企业是主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力量。因此,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需要建立数字化的工业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并构建数字化服务,同时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这需要推动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发展,不仅要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还需要推动其产品创新系统构建。
其次,需要充分完善相关支持体系,以满足市场需求。快速推动人工智能促进新型产业化的外部环境需要、支持市场需求的相应机制,而其完备性主要取决于人工智能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因此,需要建立一系列技术应用平台,以促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同时将政策、企业、高校、资本等行业的优势有机结合,以确保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持续健全相关支持体系。
再次,需要加速培育人工智能企业充分实现数字化转型。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以满足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需求为导向;可以依托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高科技人才,重点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满足构建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建立健全标准系统?
建立标准体系、技术创新发展体系以及完善产品应用标准
锦观智库:人工智能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基础建立在科技、市场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如何构建一个适用于人工智能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标准系统?
邹德宝: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标准体系,重点解决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分类不清晰而导致的标准化难题。需要清晰地界定一般人工智能与核心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进行优化,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创新活力迸发、成果转化和机制创新,努力打破产业发展的障碍,实现产业要素的平等交流,使其自由、规范、有序地流通。
其次,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以人工智能赋能应用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和以技术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发展体系。这不仅需要建立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通用技术体系,同时也需要提供一个适用于快速构建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应用体系,并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实践指南。这样可以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标准基础。
再次,要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产品应用标准,可在技术研发、试验、生产、物流、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通过产品研发、中试应用和产品培育等方式,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企业给予适当财政支持,以帮助企业更加充分地进行应用研发,从而建立完善的产品应用矩阵。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钟文